歌词的调是根据曲调来的吗_歌词和曲调哪个重要
1.为什么歌手那么厉害,能记住很多歌词?
2.歌词创作中,是填词难度大,还是不根据曲子直接写词然后让别人根据词来作曲的那种方式作词难度大呢?
3.曲调是什么意思?
4.词牌是用来唱的吗?有录音吗?
音乐歌词的特点
中国古代歌词,包括歌词和曲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学与音乐结合的最为紧密、最为普遍的形式,因此也是音乐文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歌词有悠久历史,是古代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之一。它是诗和歌唱两种不同门类艺术形式的交叉和结合。追溯至原始社会,诗歌、音乐、舞蹈在它们的初始时期,是紧密联系、融汇在一起的,往往是以原始综合艺术形式出现。最初的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诗也称“诗歌”,即是明证。古老的诗,如《诗经》中的三百多首,几乎都是能唱的,这时的诗与歌词没有什么界限。随着文学的发展,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上文坛,它循着自己的审美要求,在结构形式、语言表现、声音韵律等方面逐步完善,愈加规范,而不顾及歌唱的规律和要求。为适应歌唱的需求而专门创作(包括口头和书写形式)的文学作品—歌词,也逐渐循着自己的规律发展而形成特色。但是,歌词和诗有着水融的关系,很难把它们截然区分,为了研究的需要,有必要对歌词做一界定。歌词的首要特征,是它的可歌唱性。由于音乐记录手段的限制,现在已经很难完全从音乐角度论证古代文字作品的可歌唱性,因而需要从诗歌产生过程分析。它的可歌唱性从产生形式上论证,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依词度曲式。就是先有了词,根据词作曲。这在现代歌曲作法中是通例,而在古代则是少数。主要原因是受音乐艺术发展水平的制约.这类作品绝大多数是专门为歌唱而作,也有少量虽然原作者并不是专为歌唱而作,但曲作者出于对词的欣赏或歌唱者的需要,而专门为它作曲,也称“自度曲”。这部分歌词多数在题目和内容中有所注明,有些没有注明,则需寻找根据。第二种,依曲制词式。这是在民歌和文人词、曲子词、散曲创作中普遍用的形式,按相对固定的曲谱对于歌词字数、音韵的要求而创作。古代绝大多数曲谱都有自己的名称,如词牌、曲牌和民歌中的腔、调等。这类诗词也是专为歌唱而作的,除个别民歌外,一般都注有曲调名称(词牌、曲牌、腔调名)。第三种,依声填词式。由于歌词创作满足不了歌唱的需求,一些艺人、歌者就选取一些现成的诗当作歌词,填到原有的曲谱中演唱,这种情况在唐、宋十分常见。艺人、歌伎重声而不重词,他们要求声拍的相和与音韵的和谐,对内容和诗体的选择并不苛刻。这些诗被充作歌词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协音律、易上口的诗歌自然能获得较多的机会。这类歌词数量不少,对它们身份的确定要寻找可靠的歌唱依据。歌词的另一特征是它的抒情性。“诗言志,歌永言”,歌曲以抒情言志为能事,自古而然。当然不排除有叙事成分的歌曲,但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依然是以抒清为主。像《木兰辞》那样的叙事歌曲,并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抒情仍占重要地位。随着唐、宋以来说唱文学和宋、元以来戏剧文学的发展,音乐文学呈现了日益多彩的丰富性。说唱文学和戏剧文学的特点是以铺陈叙事为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这是它们与歌词的重大区别。在表演上有动作和说白,这是它们与歌唱的区别。因此,戏曲、说唱的唱词不应列人歌词范围。在曲艺说唱中也有极少数没有人物、情节的写景、抒情小品,如曲艺中岔曲、牌子曲的一些抒情小段子,具有歌词的文学特征,但它在曲艺说唱中一般只是作为铺衬。在歌词发展史上,民间歌词和文人歌词,是贯穿始终的两个组成部分,形成了歌词的两条发展脉络。民间歌词以它浓厚的生活气息、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新鲜活泼的表现方式展现了巨大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歌词的本源。但是由于它出自社会下层的民间,且多以口头方式流传,在文学表现上比较粗陋,很少受到上层社会和文人重视,在封建社会的文坛上难以立足,能够刊印、保存、流传至今的,数量极少。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总有一些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文人,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或社会的需要,不断从发展着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加以取舍,以自己辛勤的创作把民歌形式完善、提升,逐渐形成新的上层文学形式。这些被“雅化”的歌词形式成了文人的专利,日渐远离现实、远离歌唱而枯萎,再逐渐被新的形式所取代。这是文人歌词和诗歌发展的轨迹,也是上层文学源于民间文学而上升发展的一般规律。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歌词发展时,应努力使这两部分都能如实反映出来。
回顾了下古代歌词的演变以及其与诗歌相区别开的特性。紧接着我们关注下现代歌词的演变是怎么样的。
在我国的流行歌坛,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即歌词从歌曲的次要地位上升到平等地位,进而又上升到主要地位。这种状况 的改变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了。罗大佑的作品面世以及台湾校园歌曲的出现,可以称为是流行歌坛的一次革命,起到了移风易俗、推陈出新的作用,引发了港台流行歌坛创作上的大繁荣。现代流行歌词我们以方文山为代表进行艺术分析。方文山,因其自成一格的作词方式而在华语流行乐坛独树一帜。他以作诗的方式填词的风格让很多当代的词作者望其项背,难以超越。他的歌词中,处处闪现着中国传统诗词的典故和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以蒙太奇的方式流动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人们欣赏方文山的歌词,不仅是在品评一首普通的音乐作品,更是引发他们进一步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魅力之所在。
歌曲是词 、曲相结合的一门艺术,它作为最大众化的、最易于人们所接受的、也可以说是最短小的(当然也有较长大的)音乐作品,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也正因为它短小,要写出新颖的、有个性、有特点并能够广泛流传开来的佳作也并非易事。 一首好歌,通常情况下先要具备简练、感人、富有诗意和音乐性,然后再根据词意谱写出动听的曲调。歌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先谈谈歌词本身的功能。所谓歌词就是合乐的唱词,它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吟唱出来,变成声音。或粗野或柔顺,或明快或舒缓,或叙说或抒情,等等。据我体会 ,歌词深受大众喜爱源于其自身的功能, 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佐证。其一 ,由于歌词是配乐演唱之辞,“言为心声”,歌词具有强烈鲜明的抒情性。“救 勒 川 /阴 山 下/天似弯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歌气势雄浑,帮助我们认识救勒族的游牧生活,极富启蒙和审美教育功能,一直被选人小学生语文课本,不正说明了歌词的魅力吗? 其二,歌词深受大众喜爱是由于其本身的性。从古到今,凡有人群的地方便有歌声不绝于耳,有的歌唱劳动的愉悦欢快,有的歌吟生活的闲适舒畅,有的宣泄劳累之后的轻松惬意,还有的则抒发安度太平盛世的梦幻憧憬。歌词独具回环往复之特性,人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那些赞叹之辞是颂歌,那些哀痛之言是悲歌,那些春动之语是情歌,那些风云之声是战歌。只有暴风骤雨过后,才有清新宁静之感,只有发泄淋漓尽致,方能享受愉悦轻松之快。人生之乐莫过于一吐为快也。歌词配乐演唱,或呐喊呼号,或娓娓道来,令人心旷神怡,清爽无比。其三,歌词深受大众喜爱原由,乃因其具有广泛的广告宣传效益。家喻户晓的那首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今日“杏花村”之品牌正是源于此,这说明人们在享受到产品带给人们的实惠的同时,也让人们领略到诗词的意境之美我羡慕当今的词家,也嫉妒写词的人:歌词悄然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令某些无法插上音乐翅膀的新诗望洋兴叹。歌词啊,正带着强烈的情感的力量,撞击着世人的心灵!
为什么歌手那么厉害,能记住很多歌词?
4。要有合情合理句清段明的逻辑性 要想写出一首好的歌词,首先要明白歌词,不等同于诗歌。
歌词和诗歌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说两者都有相同的艺术特制,讲究格律和流畅,情感的升华,词语的搭配。
歌词最重要的就是讲究语言的通俗易懂,简单流畅,让人一读到就会产生共鸣。而诗歌却是语言的另一种升华,你可以读不懂它,但是能感觉到它。其次,歌词是为了配合音乐而产生的载体,一首歌词,不管是多么地出色,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音乐,那么就仿佛是被湮没住光芒的宝石,毫无价值。相反,一首好的诗歌,即使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仍然能让人读出其中的意境来。要想写出好的歌词,诗歌则是基础。
如何写出歌词中的共鸣。
当你决定要去写一首歌词的时候,首先不要去刻意做什么。著名词人林夕曾对自己的创作发表了四个字的感想:心无旁骛。要知道歌词是不需要华丽的词语去堆砌的,要想用最平常最大众的语言写出能让人感动的歌词就不能从语言的华美入手,而是投入自己的所有感情,切记不能有苍白无力地幻想。
像写故事一样去写一首歌词,这样的要求对于阅历浅薄的人是很难做到的。歌词和诗歌一样讲究内涵,没有内涵的歌词就是一副枯骨,毫无血色。近几年是中国流行歌词的鼎盛时期,各个流派缤纷而出,千奇百怪。大多数的流行歌词都关于爱情,天马行空地歌颂,眷恋,哭泣。让人不知所措。难怪爱国音乐和民族歌词会在业界大大吃香,身价百倍。
关于歌词的格律。
歌词比现代诗歌更加讲究格律。当然,如果是在有曲子的情况下填出一首传统的歌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词律随乐而生,有了完整的曲子做基础,格律自然就出来了。一般来说,在没有曲子的前提下,要产生一首传统意义上的歌词需要作者本人对旋律有一定的概念,出笔之前要在脑子里定好一个雏形。传统的歌词一般分为:ABC AB ACB CAB几种格式,以七字一句见多。对于学习写歌词的新手来讲,AB这样格式是最容易的,其次是ACB。在歌词创作中,A表示主干,也就是一开始就进入正题,B段为抒发,也就是歌词中的高潮。而C段在通常情况下为小副歌,可以放在开头或则是过渡高潮。在创作各个段落的时候,不妨分开逐句写出,字数相差不要太大,否则也给谱曲带来一定的难度。
把握住韵脚的尺度。
不提倡在一首词里面用两种以上的韵脚。如果一首词,在没有特殊的要求下,是不提倡有变韵的情况出现的。除非你是顶尖的词人,能把各个韵脚运用自如而没有丝毫破绽和生硬。一般来说,当一首歌词需要转韵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一,切忌在相同的段落中间进行转韵。二,转韵的最佳位置是在段末或则是第二段的开始。三,如果在段末最后一句进行了转韵,那么下一段就一定要选用另外的韵脚,切忌和结尾的韵脚相同。
词语的选用和搭配。
前面已经提到过,歌词不同与诗歌,需要运用的是大众通俗的词语。如何把握这些词语堆砌在一起,而产生绝妙的效果呢?我个人认为在创作过程中,新意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歌词的佳句都属于妙手偶得,千万不要因为想写出一句出彩的词语,而去四处寻找。这样刻意去写的歌词,就会显得生硬。无妨放松自己,或许精彩的句子就会出现在你的耳边。
选用词语。在歌词不同的部位,词语的选择也是相当讲究的。特别是在有旋律的前提下,进行填词。需要把握住旋律中的内涵,挑选不同力度的词语。这样,即使在没有听到旋律的情况下,别人也会自然联想到音乐的格律了。
歌词创作中,是填词难度大,还是不根据曲子直接写词然后让别人根据词来作曲的那种方式作词难度大呢?
明星开一场演唱会都是需要唱0首歌曲的样子,歌词统计下来量也是很庞大的。他们是不可能一字不落地全部记住的。就算记住了也会出差错的。你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吗?我来告诉你吧!
首先,歌手会经过大量的练习,在很多练习和重复之后,是自然不能跟普通人比的。歌手一般都是职业歌手,他们的工作就是唱歌。每天也会经过大量大强度的练习,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汗水和努力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去开演唱会的。
其次,歌手们除了会有大量的练习也是会有自己的小技巧的。他们每开一场演唱会都会有很多的工作人员替他们操心。他们都是有耳机的,自然就算忘了也会有提示!所以基本不会在歌词上出现差错的。
最后,歌手们不可能全靠记忆。演唱会的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表演,还要和自己的粉丝们进行互动。如果互动完就断片岂不是很尴尬?所以他们无论练习得多么完美,上台也是做好了十足的准备的。
了解了我上面说的这些,你是不是觉得明星也是普通人?他们的能力也是通过不断地强化锻炼得到的呢?所以说只要你勤奋练习就会变得和明星们一样优秀的。很多明星也是草根出身的。所以,大家都没有三头六臂都是普通人哦!除了自己努力,现代高科技的帮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曲调是什么意思?
一般来说是后谱曲的难度大一些。
(1)从实际情况来看,先有曲的歌要占流行歌的九成以上,很多音乐人都是先写出曲来,在把曲子给填词家去填词,好一点的音乐人还给个题目,有的连题目都不给(《丑八怪》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甘世佳老师根据曲风确定的主题)
(2)如果有了曲子,根据曲子来协调歌词会更方便。有的曲调会限制歌词的声调,这一点在粤语歌中相当明显(可以对比《爱情转移》和《富士山下》,后者因为语调和曲调不搭,不如前者好听)。如果先有词,为了适配歌词,曲子难免难听,但如果为了适配曲子,歌词扯一点也没关系(大部分歌词都比较扯),大家只是图好听。
(3)如果先有曲子,因为曲子分乐段,不同段落韵脚不同也未必不好听,而且实在不押韵可以用“啊呀吗”来凑(参照《苦瓜》),先有词的话,对押韵的要求就很高了,而且有节操的作词人都不会直接就写“啦啦啦啦啦啦啦”吧。
词牌是用来唱的吗?有录音吗?
曲调是音乐的首要要素。是歌唱性的、能够表达一定乐思的或主要的旋律的统称。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和谐运动。
音乐里的CDEFGAB调指的是音阶。
音阶就是以全音、半音以及其他音程顺次排列的一串音。基本音阶为C调大音阶,在钢琴上弹奏时全用白键。音阶分为“大音阶”和“小音阶”,即“大调式”和“小调式”。大音阶由7个音组成,其中第3、4音之间和第7、8音之间是半音程,其他音之间是全音程。小音阶第2、3音之间和5、6音之间为半音程。
人类最早期的音乐是语言的曲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形成各种不同的调式。各种调式因其音阶结构、调式音级间相互关系以及音律等方面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与表现力。
自17世纪起在欧洲音乐中占重要地位,后也应用于其他地区。自然大、小调式 取自然音阶中任何一音为主音,然后按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的顺序排列而得的调式音阶,即为自然大调式(亦称大音阶)。
词在古代的时候的确是用来演唱的,只是后来曲调失传了,大家都不会演唱了,而且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录音呀?现在今人有根据旧词来改编成的新曲,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也被王菲翻唱过,就是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而来的。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刚刚接触词的时候很多朋友非常困惑,为什么一首词的标题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比如的《沁园春 雪》,前面的一部分“沁园春”被称为词牌名,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和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而后一部分“雪”才和词的主旨有一定的关联。那么词的标题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大致搞清楚什么是词以及什么是词牌名。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最初,词又被称为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等。从词的许多别名可以窥见词与诗及音乐的不解之缘。事实上,对于词的具体来源各家学说解释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词是乐府民歌的变种,有人认为词是唐代律诗、绝句的后裔。无论学界如何争论,词由俗到雅,由民间步入文坛的发展历程是不可否认的。这就可以肯定,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民间歌谣及当时盛极一时的律诗、绝句的影响。 就如诗最初是合乐而歌一样,词在发展初期也是配乐演唱的。填词一般是按照某种曲调的乐谱填制歌词。而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菩萨蛮》、《念奴娇》等就叫做“词牌”,也叫“词调”。在唐宋时代,词牌名有许多来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自创的。例如《菩萨蛮》词调的由来,传说是由于唐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了一些个美貌的女子,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象菩萨,因此教坊谱成了《菩萨蛮曲》。后人依这个曲子填的词很多,如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等。既然填词须合音律,可以想见,唐宋时期,填词的文人大都精通音律,像我们熟悉的柳永,李清照等人,不仅文飞扬,而且曾经自创了许多婉而动听的曲调,难怪他们的词作至今读来犹有回肠荡气,余音绕梁的音乐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的格律逐步成熟,格式也逐渐固定下来,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依据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前人将词分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人主张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人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这和我们今人的歌曲分几段来唱有点相似,不过古人填词时更加灵活罢了。
词的格式和格律的规范化就使得许多文人可以渐渐脱离乐谱而仅依照某个词牌所形成的固定的格律来填词,从而使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堪与诗媲美的文学形式。
那么词的词牌名和词的题旨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懂点音乐的朋友都知道,一首乐曲一旦谱成,它的基调就基本定型了,或激昂,或舒缓,或柔婉。填词的道理也是一样。无论你要抒情还是状物,你都无法改变词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词人在填词之前,一定得选择与自己表情达意相一致的曲调(即词牌)。这样说来,一首好词,无论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有无关联,词牌所蕴育的意趣和情调与词人的感情和心境肯定是一直致的。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小令《浪淘沙》音调激越,用之怀古抚今,最为适当。《烷溪沙》与《蝶恋花》则音节和婉,宜写情,亦宜写景。可见,古代词人欲填词,必先将许多词牌的韵律风格烂熟于胸,不然的话,肯定会使写出的词滞塞难读,贻笑大方。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有许多精通音律的词人,他们或者自创新词,或者因循词牌的本义填词,这就使得许许多多的词词牌名就是词的题目。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夫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等等。这种情况下词人通常在词牌明“本意”二字,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绝大多数情况下,词牌名和词的题旨没有任何联系。这时,作者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唐人之词,必缘题作曲,故词旨多与调名相符,宋人因调填词,词旨多与题不合”。可见,越到后来,词牌和词题的关系越疏远。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不过,无论词调和词的内容如何疏远,文情和曲情不和谐的,肯定不是好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