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别》这首歌创作于哪一年?

2.什么歌曲由李叔同填词?

3.李叔同歌曲《送别》歌词

4.送别歌词是什么?

送别歌词重新填词_送别歌词怎么样

《送别》简谱:

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扩展资料: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送别》,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

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相辅相成,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有论者认为李叔同的作词是浓缩了古典《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意境。

《送别》这首歌创作于哪一年?

歌曲《送别》原唱歌词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今千里酒一杯

声声喋喋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今千里酒一杯

声声喋喋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送别》是由李叔同于1915年填词的歌曲,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1936年,百代公司发行了北师附小学生龙珣独唱的灌录唱片,该版本后被中国唱片2004年出版的专辑《百年经典1:秋水》收录。

《送别》曾被选为《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的插曲。

歌曲鉴赏

《送别》歌词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

作为一个第三人称去叙述好友将要远行,而作为至交好友的二人从此将各奔东西,于是送了好远来到了长亭外,长亭在古时候通常是一个栈道,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时使用的,长亭也就暗喻了两人要分别,古道边又是苍茫的寂寞,芳草一望无际,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为送别打下烙印。

什么歌曲由李叔同填词?

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

19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1904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期间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作成了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一歌。李叔同的《送别》,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从歌词上来说,《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

《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被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

《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名字。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都分别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少有人知。

扩展资料:

影响

1、?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2、? 1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3、? 19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4、? 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5、? 2010年**《让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6、? 2013年**《厨子戏子痞子》**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送别

李叔同歌曲《送别》歌词

《送别》。

《送别》是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李叔同在1914年创作的歌曲,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哪怕还有人没听过李叔同的大名,但这首歌必是听过的。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代表,而且还是较早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题材的创作者。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送别介绍

《送别》由李叔同作词,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该作品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处处透着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相辅相成,浑然一体,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首重新填词的歌曲。

《送别》是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李叔同在1914年创作的歌曲,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哪怕还有人没听过李叔同的大名,但这首歌必是听过的。

送别歌词是什么?

《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

歌词内容: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分别都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歌曲名字。这一首歌在19年由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演译.

李叔同,浙江平湖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他是中国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而且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送别》填词:李叔同;谱曲:约翰·庞德·奥特威。其歌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扩展资料:

《送别》歌曲曲调悠长,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